学校历史
20世纪初期,孙中山(孙文)南来,见到冼都铁道局工作的华裔侨胞众多,于是建议办学校,以使这些侨胞能自立更生。创办之学校以志文命名,即是“孙文的志愿"。
(一)创立夜学
冼都区虽属弹丸之地,但是铁道局中央工厂设立在这里,当时华籍工人服务于该厂的为数众多。由于工余之暇,青年工友无正当娱乐,到处闲荡,容易误入歧途,一般侨领如庄家崎先生、伍汉明先生、陈德炽先生、邓星先生、彭乃近先生等,于1918年7月1日发起创立志文夜学,鼓励青年入学,于是志文学校由此创立了。
(二)改为日校
后来由于下一代儿童日益增加,苦无适当学校攻读,遂由董事部建议将夜学改为日校,租借火车头路两间店铺作为校舍。由于学生人数日益增加,原有校舍不能容纳,于是商借铁道局已搬空的警员宿舍作为教室,以容纳冼都区及附近一带儿童入学,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南侵时暂告停办。
(三)战后复办
光复后,原来充作教室的警员宿舍在大战期间被炸毁,已经不能应用。经董事部同仁奔走下,商借中文义学复办。当时董事长林文开先生经征得铁道局同意拨地租用。在1950年建筑亚答木板临时教室一座应用,1954年改建白锌屋顶。
(四)增建校舍
1956年学生人数激增,教室已不敷应用,因此,由董事部发起,向社会人士募捐,再增建一座共五间教室的校舍。1958年董事长不幸逝世,由邓全安先生递补斯缺,副董事长则由陈德炽先生担任,总务为蔡荣兴先生。原先一座校舍因年久失修加上遭虫蚁侵蛀,已破烂不堪,幸亏于1973年获得市政局修整,才无倒塌之虞。
1991年8月,学校当局呈交校地文件于本区国会议员李裕隆副部长,并安排本校代表团与李副部长对话,共商讨校地事宜,董家协成立小组向铁道局争取校地转为董事部所有,由董事部管理发展。
本校的校地面积约有1.5英亩,座落在铁道局共有三段的保留地上。在过去这么多年,每年只缴付30令吉予铁道局以租借校地。由于学生人数剧增,增建校舍为紧迫之需,最后觅得现有校地邻近,共有两段面积约1.5英亩的土地,属铁道局及发展商冼都拉也公司所拥有。
本校两层楼新校舍在90年代初期落成。在历届董事、家协、校友和热心人士的通力合作下,已奠下今日逐步发展的基础,尤其是自从本校开办下午进修班后,获得各界人士支持,激起家长对我校的信心,学生人数逐年增加。
1997年董家协再度致函首相拿督斯里马哈迪医生,要求首相协助学校,向大马铁道局与发展商冼都拉也公司,争取增加一片1.5英亩的校地,供作兴建校舍用途。在争取增加学校面积的问题上,董家协也通过峇都区国会议员拿督庄智雅,另外致函首相陈情,并且向铁道局和发展商冼都拉也公司正式申请,可是一直不得要领。
(五)各项建设
1. 重新更换全校自来水喉。
2. 兴建一座食堂,由教育部资助,不敷由董事部拨出。
3. 1997年兴建小童篮球场一座,由地方政府及新村发展部及热心人士捐助。
4. 重建厕所和围墙、增加储水量、重铺草场、改善排水系统及增加器材等。
5. 1996年加盖羽毛球球场,作为集会及活动场所。
6. 1997年翻新旧校舍,作为音乐室、图书馆等活动室。
7. 1999年建立两间新课室和男女生新厕所。
8. 2007年获首相署拨款翻新屋顶、粉刷校舍及为教职员办公室、贷书室、图书馆、视听室和走廊铺 砌地砖。
(六)目前概况
自1998年4月,本校已从B型擢升为A型学校。目前教职员共35位,有22间教室,连同幼儿园,开19班。学生共计500人,全在上午班上课,下午则上进修班、电脑班及课外活动。本校创校已有90年,在人生历程上来说,可说不短,但教育是百年大计,继承者应学习先贤办学的精神,以百年树人为千秋伟业,出钱出力,为本区莘莘学子,作出有用的贡献,也为国家作育更多英才。
(本校经过战火洗礼后,许多档案已荡然无存,上述校史难免有不完整之虞,尚祈熟谙本校史实者,不吝指出并更正之。)